乌克兰总司令西尔斯基一声警报,捅破了战场那层薄薄的窗户纸:“前线局势恶化”!这不是通报,是绝望的呼喊。俄军酝酿已久的“夏季攻势”,正以碾压式新战术,像攥紧的拳头般砸向乌军防线,一场风暴真的来了!战略天平已倾斜,乌军如何撑过这个夏天?
战场的平衡,有时候脆弱得像一层窗户纸。真正决定一个战区命运的,往往不是前线打了多少发炮弹,而是更高层面的风向变了,或者,谁的家底先被掏空了。
打了两年多,俄国人好像突然改变了玩法。过去,他们在漫长的东部战线上跟乌军玩“你一拳我一脚”的消耗战,比谁更能耗。乌克兰从2014年起,就在北约专家的指导下,把顿巴斯每个村镇都修成了硬邦邦的堡垒,俄军啃起来确实费劲。
但战争这东西,是会变的。俄军的新战术,就像西尔斯基描述的那样,不再撒胡椒面了。他们把自己兵力和弹药上的绝对优势,像攥紧的拳头一样,砸在几个关键的小点上,硬生生砸出个以多打少的局部碾压局面。
这种转变,背后是俄罗斯整个国家机器的支撑。他们的兵工厂在连轴转,所以才玩得起这种“拿炮弹堆死你”的奢侈战术。战略意图也再明白不过:在一个点上撕开一道口子,运气好的话,能让乌军整条防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哗啦啦倒下去。
就算没那么顺利,能抢下几个关键的支撑点,也能为下一步从侧面包抄,把其他乌军据点包饺子创造条件。这种打法,又准又狠。
这种新战术的厉害之处,在南顿涅茨克战区(南顿)体现得最清楚。这里简直成了一个缩影,一滴水折射出整场战争的残酷。当总司令西尔斯基决定从南顿抽兵,把第71、第79这种精锐部队调去北边的苏梅州救火时,南顿的命运就已经被摆上了赌桌。
抽走了三个旅的精兵,补充过来的只有一个还没部署到位的第61旅。这一招“拆东墙补西墙”,正好撞到了俄国人调整战术的枪口上。南顿的乌军,一下子就成了软柿子。
跟他们对阵的,是俄军的东部集群。这帮人自从拿下了弗勒达这些硬骨头之后,攻击的欲望就没停过。他们旗下的第5、第29和第36集团军,像三头饿狼一样扑上来。乌军原本指望能拖延时间的几个“千人堡垒村”,到六月下旬,一个接一个地丢了。
转眼间,莫克里亚利河东岸的地盘全丢了。乌军唯一的指望,就是背靠这条河打防御。可守阵地不光需要工事,更需要人和心气。对面的俄军第29集团军,虽然在俄军里算个头小的,主力只有一个摩步旅,但兵员构成却很有意思。
他们大部分士兵,都来自经济落后的远东地区,很多是少数族裔。对这些从苦寒之地来的小伙子来说,参战的高薪和战功奖励,诱惑力太大了,比什么大道理都实在。这群人不仅更能吃苦耐劳,骨子里还有股蛮劲,敢于冲上去拼刺刀。
当这种原始的狠劲,配上现代化的炮火支援和无人机,就成了乌克兰士兵的噩梦。
反观南顿的乌军,士气已经跌到了冰点。他们心里跟明镜似的,对面俄国人那种不要命的冲锋,加上根本喘不过气的炮火,任何阵地都守不了太久。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循环:指挥部觉得阵地早晚要丢,也就不愿意再往里填人命了。
前线的士兵也明白,自己的连队一旦被派上去,多半就是张单程票,有去无回。这种弥漫在战壕里的绝望,比俄国人的炮弹更要命,它能从内部瓦解一支军队。
心理和资源的双重崩溃,很快就变成了战场上的溃败。俄军那个第36摩步旅,根本没把莫克里亚利河当回事,直接强渡,对着河西岸的皮杜布纳村就打了过去。刚开始乌军还能零星抵抗一下,可当俄军突击队占领了村里第一排房子后,防线就跟沙堡一样塌了。
一些乌军小分队一看势头不对,扭头就跑。一个战前快七百人的村子,几天功夫就被清理干净。紧接着,卡住公路的托尔斯泰村,南边的米尔涅村,也接连易手。十几天里,乌军在南顿的控制区,从十个村子骤减到六个。
南顿的惨状,并不是个例,它只是整条战线压力下的一个爆点。在俄军的新打法下,好几个关键位置都像南顿一样,同时被放在火上烤。其中,打得最凶的,还是顿巴斯的恰索夫亚尔。
这座城,是乌军整个东部集群司令部——克拉马托尔斯克的正门。它的战略价值,谁都清楚。过去几个月,俄军空降兵打头阵,仗着炮弹多得用不完,从巴赫穆特方向一路猛攻,兵锋早就推到了城边上。俄国人的心思很明显:先不管别的地方,集中力量先拔掉乌军这个指挥中枢的门牙。
一旦拿下恰索夫亚尔,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就等于直接暴露在俄军的炮口下。到那时,顿巴斯战役基本上就可以宣告一个段落了。
除了顿巴斯,另一个让乌克兰头疼的方向,是哈尔科夫。普京在胜选后说得很直白,要在乌克兰境内搞一个靠近俄罗斯别尔哥罗得州的“缓冲区”。这话说给谁听的?矛头直指哈尔科夫。最近几个月,俄军对哈尔科夫的空袭和炮击明显加码,据说还在边境集结了超过十万大军。
这架势,就像是大战前的开胃菜。一种很可能的打法,就是从打了很久都打不下的库皮扬斯克方向,朝北边拱,硬生生拱出那个所谓的“缓冲区”来。
乌克兰现在最根本的困境在于,这场仗已经彻底打成了一场拼国力的消耗战,拼谁的家底厚,谁的人更多。就算美国人那批姗姗来迟的军援都送到前线,最好的结果,可能也只是暂时稳住阵脚,让血流得慢一点而已。
因为这批援助,改变不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:西方国家的军工生产,是在“挤牙膏”,而俄罗斯已经切换到了战时模式,机器一天二十四小时响。前线的炮弹供应量,俄军依旧是乌军的好几倍。而且,比炮弹更要命的,是人。炮弹还能造,人没了,从哪儿变出来?乌克兰的兵员动员,已经快到极限了。
最有意思的是,战场上丢盔卸甲,宣传上却能是另一番光景。就在南顿,那个负责防御的乌克兰第37陆战旅,在他们的官方账号上,把俄军描绘得惨不忍睹。战报写得天花乱坠,说打死了175个俄国兵,摧毁了十几件装备,还抓了俘虏。
配上几段无人机打坦克的视频,就算是对外界有了交代。
可是,这些光鲜的宣传材料里,对自己防区一连丢了两个重要村子,第三个也快守不住的事实,却一个字都不提。这支曾经被吹成“北约标准旅”的部队,去年大反攻的时候首战就不顺,现在转入防守,连阵地都守不住,还不忘在嘴上找补。
这种战报里的胜利,终究改不了地图上的颜色。南顿的乌克兰守军,现在要独自面对俄军三个集团军的轮番攻击,这个夏天,恐怕是难熬了。
而这,还只是漫长战线上一个正在流血的点。当俄军开始用这种“集中优势兵力”的打法,同时敲打乌军防线上好几个薄弱环节时,一个据点的崩溃,会不会引发整条战线的连锁反应?
当战略的天平因为远方的政治博弈和实实在在的家底差距而倾斜时,前线士兵的血肉之躯,又能剩下多少选择的余地?地图上的颜色,可不会撒谎。南顿的乌克兰守军如今要面对的,是俄军三个集团军的进攻阵容。而这,仅仅是漫长战线中的一个点。当战略的天平已经倾斜,前线士兵的命运,还剩下什么呢?
富成配资-股票炒股配资平台-优秀炒股配资门户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